埃及之一|不要問我為什麼從紀念品開始寫
- Anne
- Feb 19, 2018
- 5 min read
Updated: May 6, 2018

因為寫在標題太擠了,所以這是 Day 137-148。
先給個 read bait

… 是在去埃及市集同一天拍的。好,進入正題——
首先感謝我的大阿姨 Dani 跟阿拉伯人交手多年後的殺價功力。她完全是披著綿羊皮的牧羊人,而且手上有暗器的那種,拯救了傻白甜的在下我。在賣 Alabaster 的店裡,她足足把 500 LE 的手工甕砍到 250 LE —— 而且讓我吃驚的是,那個商人一邊嘴上碎碎念,一邊把貨包好成交。原本的定價根本是在剝觀光客的皮吧。
以下是阿姨的經典語錄:
「你賣我三百鎊?我去 Khal el-Khalili 買一百磅,再回來賣你兩百磅我都還賺!」 「我剛剛走過來本來不想買的,看你很老實所以我才跟你買耶」 「100 磅?太貴了,50 磅還差不多。而且我剛剛已經買過這個了」
阿姨說如果還沒想好價錢先走開就是了,商人會自己追過來自己降價。最重要的是不要透露出這個非買不可的樣子,這樣會被吃得死死的。看她縱橫沙場的樣子,我由衷敬佩。
話說回來,我買了 ——
香精 essence

(中間是我的擴香台 / 這張晃到了有空再換圖)
第一次聞香水的時候有種被欺騙的感覺,根本是酒精的味道吧?後來才知道香水是香精、酒精的混合物。埃及的香精據說很有名,出口到法國之後就變成我們手上的香水。埃及商人把香精取了五花八門的名字,從號稱是 Chanel N°5, Dior J’adore 和 Armani 香水的香精,到花香、據說有藥效的精油都有。甚至有兩款香精分別是讓女人誘惑男人、男人提振雄風的。不知道倒一罐在身上上街,會不會引發暴動,從此變成違禁品,史稱香精之亂。
本來洋洋灑灑地勾了四種不同的香精,後來看到價錢嚇爛馬上只買一罐。古埃及的尼羅河畔盛產蓮花,因此蓮花香精號稱是埃及的特產。蓮花的味道微甜清新,在聞過其他複雜的味道之後還是選了這罐。在聞之前本來以為是很中式的味道,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,我腦袋裡設想的味道是檀香。所以敬稟各位,我的房間並沒有聞起來像佛寺,而是像夏天,冰塊沿著杯緣撞擊。
不過拿去餵估狗和後來聽了阿姨朋友的一番話後,對我們買到的香精品質還是有點疑惑,甚至對埃及出口香精這件事也不甚確定。一聽說「我們某個朋友」在南埃及買了香精,阿姨的朋友眉頭一皺。他拿出一罐看起來像工業用樟腦油的東西,說是真的檀香香精,但是是從南亞那裡買來的。「你們看埃及的蓮花多嗎?」確實沒有。賣香精的商人還說蓮花稀有,問我們有沒有看過。我那時暗笑,離我家五分鐘的高雄美術館就有幾十朵。「製作花的香精需要非常大量的花,原料不夠是沒有辦法做的。」他說的實在太有道理,我們決定不告訴他「我們某個朋友」就是我們。
即便如此,每次我的房間聞起來像淡淡的夏荷,就覺得自己淡淡地盛開。
好浮誇,但這樣就好。
Keffiyeh 圍巾和 Galabeya 長袍

以前就覺得阿拉伯人的圍巾搭皮衣很好看,剛好表妹也指名想買 terrorist scarf 所以就一起買了(也被阿姨殺到超值。)但媽媽說我這樣叫很 racist,人家算是阿拉伯人自己叫沒關係… 所以上面幫他正名了。當圍巾配皮衣可以變潮潮,圍在頭上再蓋住口鼻可以當貝督因人,戴在頭上加黑圈圈可以當沙烏地阿拉伯男生,是不是一魚三吃呢。不過我還是膽小,坐飛機回阿姆斯特丹的時候不敢戴。戴得好就會變…

這樣。
Galabeya 則是阿拉伯人的長袍,埃及南部的人從早到晚、從冷到熱都套著這一件。實際穿覺得很輕很涼,但因為選了短袖的款式,看起來蠻像手術袍的。不過當睡衣還是蠻舒服。

實穿就像這樣。導遊說了才知道,中間長得像路人的阿伯原來是船長(我們大驚失色,以為他是上來賣東西的小販。)
手工玻璃瓶

我看過色戒的文青朋友們應該都對王佳芝 / 湯唯的行頭和妝容念念不忘。(必須告白一下,湯唯根本女神!!)
戲裡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湯唯拿出了一個小香水瓶,抽出其中的管子在耳後各點了一下。在埃及買的香水瓶就有一樣的設計,雖然我目前拿來觀賞而已。玻璃瓶非常輕巧,透明清脆、顏色鮮豔,從像魔法師的小罐子,到高腳杯和玻璃壺都有。加上跟香精商人凹來的玻璃擴香台,我大概帶了五六個回家吧。價格實在太親民,不買可惜。
代購請洽我阿姨。(嗯?)
Alabaster

我的基督徒朋友可能大部分都聽過香膏的玉瓶 Alabaster Jar 這首很好聽的歌。
不意外地,第一次知道這種礦石是從聖經裡。
「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;耶穌就到法利賽人家裡去坐席。那城裡有一個女人,是個罪人,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,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,站在耶穌背後,挨著他的腳哭,眼淚溼了耶穌的腳,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,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,把香膏抹上。」—— 路加福音 7:36-38
馬太、馬可、約翰福音都記載了另一段故事:
「耶穌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裡坐席的時候,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,打破玉瓶,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。有幾個人心中很不喜悅,說:何用這樣枉費香膏呢?這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賙濟窮人。他們就向那女人生氣。耶穌說:由他吧!為什麼難為他呢?他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。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,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;只是你們不常有我。他所做的,是盡他所能的;他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。我實在告訴你們,普天之下,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,也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,以為記念。」—— 馬可福音 14:3-9
不論這兩個故事的寓意是什麼(因為我也不確定),小時候就知道香膏和玉瓶在當時的中東是極珍貴的。甚至女子出嫁時,是其中一個嫁妝。所以基督徒說把玉瓶打碎,相當於整個人砸下去的意思。
中譯的聖經並沒有明寫玉瓶是哪種玉。之後才知道中文譯成雪花石膏,聽起來就像是某種能吃又不能吃的東西。(雪花冰!)因此還是叫它 Alabaster 吧,是一種米色的中東礦石。
埃及的 Alabaster 分成機器打磨和手工磨製的。機器做的自然光滑許多,但手工的可以磨得非常薄。這麼薄的石瓶要做什麼呢?放一盞蠟燭在裡面,溫馨程度可以跟我室友的月球夜燈平分秋色。上次來買的藍色 candle holder 被我當筆筒當了兩年,終於在荷蘭被投下了第一盞蠟燭,從此我愛不釋手。這次又回購了兩個,不點蠟燭的時候放著也開心。總是需要一些美麗而無用的東西。

最後,請期待我真的在打遊記的下幾篇 <3
Comentários